近日,我实地走访了东莞一处曾被誉为‘小香港’的工业园商业区。记忆中人流如织的商场,如今却大门紧锁,玻璃门上贴着‘停业整顿’的告示,空荡的走廊里只剩下褪色的促销海报在风中飘摇。这座曾服务上百家工厂、数万工人的购物中心,如今只剩下零星几家店铺苦苦支撑,场景令人心酸得想落泪。
这座商场的兴衰是东莞制造业变迁的缩影。十年前,随着‘世界工厂’的繁荣,工业园周边聚集了大量打工者,商场应运而生,成为工人们购物、餐饮、娱乐的首选地。四层楼的商场里,服装店、超市、网吧、小吃摊鳞次栉比,周末时连电梯都挤不上去。
随着产业升级、成本上涨和外贸环境变化,近年来园区内多家工厂外迁或减产,工人数量锐减。商场客流如退潮般消散,商户纷纷撤场。一位留守的店主叹息:‘以前一天能卖三千,现在三天不到一百块。连电费都赚不回来。’更令人揪心的是,商场倒闭引发的连锁反应——周边小吃街、快递网点相继关门,整个商业生态陷入恶性循环。
透过商场积灰的橱窗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实体商业的困境,更是传统制造业转型期的阵痛。当‘机器换人’成为趋势,当电商冲击线下消费,这些依附于工厂生态的商业体该如何自处?或许,这场凋零既是警示,也是新生的起点——它提醒着我们,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,不仅要关注工厂的机器,更要关注工人的生活;不仅要追求效率,更要构建可持续的社区生态。
夕阳西下,我离开时回头望去,商场屋顶的招牌已残缺不全。但愿这片废墟能早日迎来重生,不再是心酸的记忆,而是转型路上值得铭记的注脚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bf8.com/product/589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1-02 07:51:58